为世间设计无数好房子的建筑大师,会给自己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家? 建筑师自己的房子,特别值得一探究竟。因为他们是最熟练掌握“造房子”技巧的人,当他们自由地为自己建造住宅,我们既能从中窥见大师的个性,又能看到巧妙的建筑。 我们整理了15位建筑大师的自宅,15位大师15种个性,大概总会有一个对你有启发。希望你喜欢。


建筑平面呈U字形,围绕着一个长院;
面朝街道的部分几乎没有开窗,围绕长院则全部打开。整片的固定落地玻璃比木头工作室更加透明,通风扇则整合进了较粗的向内窗框的构件。

高起来有坡屋顶的一侧是卒姆托的自宅和工作室,另一侧是其他建筑师工作的空间,联系两者的是一个用于会议和评图的房间。
混凝土的模板使用了亚麻布,远看是一个有雕塑感的混凝土建筑,近看却能发现混凝土表面的织物肌理和用于固定织物的钉枪痕迹。


“ 我工作居住的地方,是在格劳宾登州(Graubunden)一座群山环绕的农村,有时我会想,这对作品是否有影响?我认为就算有,也不是坏事。我的事务所有十四个人,不是四十或一百四十人,日后也会这样维持下去,因为我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工作,每一个建筑的门把,我都想要一清二楚。事务所会继续以这种方式工作,如此我才能亲自监督每个环节。”

2、柯布西耶

柯布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积约13平方米,高2.26米的小住宅,回形状的四周被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域,将起居室、工作室和娱乐室等所有基本功能一齐并入其中。


光线和视野运用上也很讲究。
柯布西耶在小木屋整个立面上只开了三扇可开启窗——两个70厘米见方的方形窗,和一个长条窗:一扇开向岩石,一扇开向树木,一扇面对海景。


窗扇的设计尤为特别,内部的木窗为折叠窗,一面是柯布西耶绘制的画作,一面是镜子。

柯布西耶在设计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建筑朗香教堂时,年近70岁的柯布每天早上5点起床,除了一个烟斗其他什么都不带,然后在朗香村的浮日山坐到黄昏,夜晚再在自己的小木屋画下教堂的草图……

1952年,柯布西耶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的小木屋里感觉棒极了,毫无疑问,我将在那里结束我的一生。”

1978年完工后,该住宅备受瞩目,被一致认为该建筑是盖里独创性建筑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硬撞硬接,使得盖里自宅看起来就像是一栋仍在进行施工的建筑。



厨房所在地跨在原来的汽车道上,车道的沥青路面就保留做了厨房和餐厅的地面。

4、赖特
对于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我们更多知道的是他的流水别墅,而少有人了解他的自宅“塔里埃森”。
1909年,赖特在外祖父留给母亲的一块土地上,建造起自己的理想家园,给它起名“塔里埃森”(Taliesin)。


这栋建筑集住宅、工作室、学徒工作坊等功能于一体。


因为赖特及其学徒们的使用要求,塔里埃森经由赖特有过大大小小主要三次的改造,直至1959年去世。


5、鲁道夫·辛德勒

辛德勒将这栋住宅规划了四个房间,由两个L字形空间加上室内停车场构成的风车状平面,在保留私密性的同时,也借由共享厨房和客厅连成一体,同时给予两个家庭各自独享的花园空间和半下沉常春藤床苗圃。





除了两套浴室和蔡斯夫妇的育婴室外,住宅里没有传统的起居室、餐厅和卧室,整栋住宅只有4间供两对夫妇使用的工作室。


在施工中辛德勒使用立墙平浇法完成了作为主要结构的混凝土外墙,立面其他部分的材料以木材为主,屋外廊道上方的雨披将建筑立面按不同机能切分为两部分,上半部为高窗,下半部则由可横向移动的门窗所构成。

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被称为“让现代主义软着陆”的建筑师,他的自宅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是一座低调温暖的房子,就像阿尔托设计生涯的缩影。
1936年,时年38岁的阿尔托完成了自宅兼事务所的建造。这座著名建筑并未将办公场所和私人空间彻底分割,而是运用缓冲的手法连结二者,风格简洁且具备功能美。

建筑为钢柱支撑混凝土框架,外墙是白色粉刷砖墙。房子起居室区域的墙是木质的,屋顶只有很小的坡度,上层标高的露台成为居住区和工作区之间的屋顶花园。





在自宅的设计中,阿尔托采用了砖、木材、石材、铜等自然材料,丰富建筑质感,而最打动人心的是建筑材料经过时间,通过使用、风化、侵蚀等留下的痕迹,让岁月得以被看见的温润质感。
正是从这座自宅开始,阿尔托慢慢脱离正统的理性主义,逐渐形成一套多层级多感官的个性化表达。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是拉丁美洲现代建筑史上最著名的建筑师,各种色彩浓烈鲜艳墙体的运用是其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


这座住宅随着时间推移所历经的变化如同一间实验室,就像屋主本人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答辞中所说的那样,“我的建筑是自传式的。”


他所用的都是最平常的几何形态,没有刻意的雕饰,建筑内部极简的色彩、装饰、单一的光源,营造出神秘、纯粹的氛围。

巴拉干将自己的居所设计成安静神秘的样子,从内而外都像是一个远离 "城市喧嚣" 的避难所。


前厅、起居室、餐厅、书房, 这些特质鲜明大房间自由地散落在平面中,像一个个“彩色洞穴”。

巴拉甘的自宅像是另一个他,没有教条理论的“理应如此”,有的只是从容沉默的对生活深刻而诗意的表达。
8、丹下健三
被称为“日本现代建筑之父”的丹下健三,于1951年开始在东京设计建造自宅。和他设计的广岛和平纪念博物馆类似的结构。



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灵活可变,在丹下自宅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建筑底层架空,以隔绝夏天的湿气。

底层开放空间的布置通过一系列柱子与隔墙来实现;二层的房间都有可移动墙、推拉门,可以根据空间的需要随时扩大或缩小每个房间的大小。因此,最大的房间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分为三个较小的房间。



生活空间由传统榻榻米模块组成,丹下稍微加大了榻榻米模块的尺寸,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遗憾的是,这座住宅现在已经被拆掉。2018年,东京森美术馆举办的“日本建筑展”用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还原了丹下自宅。
9、王澍
对于第一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而言,他的诗意安居需要一个园林。于是在公寓楼内61平米的两室一厅中,他为自己打造了一座中国传统文人的园林。

王澍将原有住宅内所有的门和非承重墙拆除,当房间被抽空后,阳光畅通无阻,“呈现从日出到日落的全部可能性”。


在这个一家人生活的场所中,壁柜与卧室两门洞之间的空间是园林的“廊”,阳台上扭转的盒子是供人休憩的园中之“亭”,五层的书架是高耸的“阁楼”,八盏特别设计的木质灯与桌椅则是一间间平等的“房”……就这样,建筑师以想象的方式为自己构建了精神的栖居家园。
10、约翰·伍重
丹麦建筑师约翰·伍重最负盛名的自宅Can Lis,被很多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师认为是二十世纪最美的住宅之一。


厚重的外墙通过开窗的方向与大小变化过滤了地中海气候下明媚得有些刺眼的光线,光成功地塑造如宗教般神圣的住宅氛围。

建筑师特意采用了岛上的材料作为自宅建造材料。墙体的砂岩来自不远处采石场,辅以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屋顶由当地黏土烧制成,天花板形式选用传统加泰罗尼亚式。




11、伊东丰雄
风一样的“银色小屋”是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为自己设计的一处住所,银色小屋却是完全开放式的,传达出轻薄透亮的冷峻感,简单的几何形体来组织空间的变化。


建筑的屋顶主要用预制钢构架,玻璃和铝板构成,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及拆卸都极为简便。
可以根据喜好以及天气状况自由组合,使客厅的通风和采光都达到最优化。同时,银色外墙又极好的追求了结构的轻盈。

银色小屋的拱形的曲面顶棚 , 是一个活动屋面 , 可以自由开启 。让空气和光线自由地进入室内 。即使是在关闭的情况下 , 透明材料仍能不能阻挡阳光 ,整个建筑就好像笼罩在梦境之中 。

伊东丰雄对这个小屋情有独钟,他写道:“天气好的时候,我享受着穿堂风,非常舒服;而微雨轻洒让我来不及回屋里时,我也不介意站在庭园的树下静待雨停。”
12、文丘里
1961年,后现代主义之父罗伯特·文丘里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栗子山上建造住宅。


“母亲之家”是文丘里的第一个作品,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充满着调侃:“你的第一份工作需要与爱相连”。

丹尼丝与文丘里从1960年开始合作,1967年结婚,他们在这个建筑的阁楼中度过了半年时间,随后搬离到离这里不远的另一个住宅。

每周日,文丘里都会听着古典音乐一路驱车返回这个建筑,当车行驶到靠近住宅的时候(这个距离感属于不远不近,恰好可以完整地观察整个住宅和周遭环境),他会熄灭引擎,停车几分钟,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建筑。
13、菲利普·约翰逊
普利兹克奖素有“建筑界的奥斯卡”之称,1979年的第一顶桂冠由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摘得。而在那之前30年,他设计的“玻璃屋”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

玻璃屋建成于1949年,以落地的玻璃为墙。彼时,尚无多少办公楼采用玻璃作墙。它的美,它的朴素,使得它成为继12年前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瀑布”之后,最为众人谈论的建筑之一。

菲利普的玻璃屋和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落成,但从来没有人去争论过抄袭一事,因为菲利普·约翰逊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是自己受了密斯的启发,并毫不吝惜自己对密斯的赞赏。玻璃屋内多摆放密斯设计的家具。


顾名思义,“玻璃屋”四墙为玻璃,透明、简洁的空间中除了圆形的卫生间外全部敞开。
这里曾是20世纪建筑师最关注的建筑实验基地,举办过无数次的艺术沙龙,迄今为止,太多的艺术家、建筑师来到玻璃屋与一代建筑大师神交。


14、巴克里希纳·多西
2018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用自宅见证了自己与妻子的爱情。

多西的家宅以妻子卡玛拉的名字命名。不同于当时的传统印度住宅其花园一反常态地位于住宅后方,在提供更多隐私的同时,房子也成为了花园的别致凉亭。

房中“四立柱+楼梯”的标志性结构,最初来自多西见到一束阳光照耀下的妻子拾级而下的动人场景。

除了四个功能房间:画室、餐厅、厨房和卧室,这座一层半的建筑在1986年做了一部分扩建,傍晚时分的暮光下依稀可见。
15、奥斯卡·尼迈耶
巴西现代主义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的自宅有着其一贯的曲线设计,却少了一份张扬,多了一分可爱。


建筑围绕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顶部是曲线蜿蜒的白色混凝土平板,由薄金属管柱撑。除了支撑房子的内部结构,这块岩石和顶板还结合了室内外空间。人们可以从内部看到外部花园。


